電子科技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院長張萬裡(左二)在指導學生做實驗。學校供圖
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行業特色型高校因其具有顯著的行業背景、相對集中的學科分布,通過持續鍛造學科競爭力和激發科研創新力,在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培養創新人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近年來,我國行業特色型高校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聚焦行業關鍵技術和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重大科技進展凱發k8旗艦廳app下載,,培養了大批高水平創新人才,為科技強國戰略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催生了一批行業特色型高校,並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聚焦行業發展的學科特色和產學研融合的辦學模式,在科技強國建設中承擔著重要使命。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國家對行業特色型高校的建設也提出了新要求。相對而言,我國行業特色型高校支撐服務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科技創新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具體表現為:一是行業特色型高校基礎學科發展相對滯後。行業特色型高校長期以任務牽引學科發展,基礎學科相對薄弱、交叉不足,新興學科生長點欠缺,制約了原創成果的產出。二是匹配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供給不足。長期以來,行業特色型高校為各大工程、各大集團培養了大量總工、總師型人才,但新時代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標準有更高的要求,當前行業特色型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有效機制尚有待健全,匹配新質生產力的人才規模不足。三是跨行業賦能的廣度深度力度不夠。行業特色型高校有待進一步整合科技創新資源要素,與各行業龍頭企業緊密聯合,構建相互協同、雙向奔赴的創新聯合體。
突出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戰略導向。行業特色型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主幹學科、人才資源和科技創新的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基礎研究,從底層解決關鍵核心技術的源頭問題,突破系統集成技術壁壘,適應“四極”科技發展新趨勢,促進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的持續產出ta66.app番茄社區,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
創新拔尖人才自主培養模式。一是圍繞產業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提升人才解決產業共性基礎問題的能力。二是針對產業鏈安全急需的專業化人才短板問題,加大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化人才培養力度,提高關鍵行業人才供給自主可控的能力。三是面向未來國際科技競爭與產業發展,前瞻布局,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精尖人才。
體系化推進高質量成果轉化應用。行業特色型高校要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需要ta66.app番茄社區凱發K8,提高成果轉化效能,體系化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具體來說,須進一步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不斷建強成果轉移轉化專業化隊伍,充分釋放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推動成果跨行業應用;發揮大學科技園支撐區域產業發展的創新引擎作用,建立概念驗證中心ta66.app番茄社區、中試平台等,解決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問題。
近年來,電子科技大學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探索新時代行業特色型高校服務科技強國建設的新範式。
培育根技術ta66.app番茄社區,提升原始創新能力ta66.app番茄社區,在基礎研究上發力。一是優化原始創新土壤凱發K8旗艦廳。對青年人才實施長週期考核,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面向科技前沿,潛心研究,敢啃硬骨頭、勇闖無人區。學校以超越現有成熟技術1到2代為目標,實施“跨代領先行動計劃”,建設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打造學術特區。二是打造高能級科技創新平台。學校面向基礎前沿和新興交叉領域,以支撐重大原始創新突破和科研任務實施為目標,建設特色型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凱發K8國際,形成了覆蓋整個電子信息領域、從基礎科學到工程實踐及產業化的國家和省部級創新平台體系;緊扣國家戰略發展方向,與11個國家實驗室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三是大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AI+醫學”,建設醫工交叉特色研究中心,設立交叉研究基金,培育重大研究成果,推進醫工、醫理融合發展。
服務國家需求,聚焦自主可控,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發力。一是加強關鍵技術攻關,解決“卡脖子”問題。學校圍繞核心電子器件、高端測試儀器電氣工程,、集成電路等長期受制于人的領域,建立3個科研先行示範區,在資源投入、考核評價等方面實施“一區一策”,探索具有學校特色的“兩總”模式凱發K8,強化在實施重大任務過程中創新資源調度機制,集中優勢力量攻克“卡脖子”問題的基礎理論和工程技術原理,保證國家重大任務的實施。二是注重不可替代,加強有組織科研。學校將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列為“五大發展戰略”之一,在戰略性材料、抗幹擾通信、線個特色研究中心,成果服務30餘項國家重大工程,有力提升了裝備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為裝備的跨越式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深耕行業特色,產學研深度融合凱發K8,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發力。一是探索把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資源。實施新工科“科研育人”計劃:在本科生培養方面,根據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趨勢,開設新興專業,構建校院兩級拔尖人才培養特區;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和中國電科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建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深化科教融匯,強化校企合作,突出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二是建設校企創新人才培養共同體。通過華為智能基座、騰訊開悟、中興通訊藍劍菁英班等,開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有機銜接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與創新鏈。聯合優勢高校和龍頭企業,共建四川省量子科技學院、四川省人工智能學院、四川省無人機學院,構建“使命共擔、平台共建、人才共育凱發K8、多方共享”的人才培養共同體,促進人才培養從一校到多校多企全方位融通。
匯集行業資源,發揮人才蓄水池作用,在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上發力。一是探索建設以質量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以承擔國家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任務為契機,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激發科研人員“挑大梁”“擔重任”的內生動力。二是圍繞“四個面向”設立基礎研究、國家重大需求、校企聯聘、醫工交叉的特崗體系,建立分類評價標準,加快形成領軍科學家、高層次人才、青年科技骨幹的人才梯隊。三是加強在國際交流合作中引才,設立海外引才工作站和海外引才大使,不斷吸引海外優秀人才來校。
聚焦行業需求,構建校地企命運共同體,在高質量成果轉化上發力。一是構建校地企協同創新聯合體。學校聯合地方政府、國內頂尖科研機構與行業龍頭企業,建立協同創新聯合體,建成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無線通信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天府絳溪實驗室等平台。近5年,與110餘家企事業單位共建聯合科研平台,科技服務與成果轉化金額突破40億元ta66.app番茄社區。二是高水平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學校構建了集創新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國家大學科技園,深度融入高校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體系。學校打造的環電子科技大學知識經濟圈和創新帶,載體面積超過35萬平方米,在園企業超過550家,其中上市企業近30家凱發K8,在園企業總產值近100億元,形成了電子信息領域硬科技創新高地。